资讯

今年是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去世30周年。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郭文华最近撰文指出,李约瑟与《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似乎已经成为科技史研究里“陌生的过去”,但李约瑟与同时代的知识份子值得用民族志方式重新思考, 最近有机会在不同 ...
今天是李约瑟逝世30周年纪念日。本文分享鲁桂珍女士1989年为《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文版撰写的李约瑟简介,为我们勾勒出他的学术与人生 ...
1943年2月24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和胚胎学家李约瑟从印度加尔各答出发,沿着“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脉,抵达中国昆明,由此开始了长达3年的中国行程,直到1946年4月,离开中国,转赴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李约瑟与牛津大学 ...
日前,第七期木材大讲堂在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开讲。 在本期讲堂上,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梅建军作了题为“李约瑟与《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报告。 李约瑟是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李约瑟镜头下的战时中国科学》,刘晓、[英]莫弗特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23年12月第一版,236.00元 刘晓 鲁桂珍曾说过,如果把李约瑟的一生分成两半,最现成的界线可以划在1948年。那是李约瑟在中国工作了三年多,又在巴黎担任了两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
你听说过“李约瑟之问”吗?这个问题由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提出:中国在17世纪前,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为什么现代 ...
·“百年变局”的结果不一定要分出“谁是老大”,而是期望整个世界变得更繁荣更公正。“百川纳海”是李约瑟特别喜欢使用的一个比喻,不但适于描绘科学的历程,也适于描绘整个人类文明。 从20世纪中叶起,海内外研究中国的学人似乎都绕不开一个“灵魂 ...
新郎李约瑟,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被认为是20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新娘鲁桂珍,是出生在中国的剑桥鲁滨逊学院终身院士,两人的相识始于半个世纪前。(《探索·发现》 20211125 李约瑟和中国古代科技 第6集 人去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