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近日,中国嫦娥六号探月工程成功从月球背面的Apollo盆地玄武岩地质单元带回了珍贵的月壤样品,总重量达到1935.3克。这一壮举标志着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成功采集并返回月壤,为月球科学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
作为一种可控核聚变燃料,氦-3核聚变产生的能量是开采所需的250倍,是铀-235裂变反应的12.5倍,是煤炭的上百万倍。100吨氦-3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即可供全球使用1年,且氦-3核聚变过程无中子二次辐射危险,更加清洁和可控。
快科技4月25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天,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恰逢第十个“中国航天日”。
北京时间2025年4月24日下午,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当天领命出征。同时,在以“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航天日主题下,各地纷纷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展现出全民对航天事业的热情与关注。其中,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为期两个月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正在对公众展出,展览全球首次对比展出月球正面、背面样品,上百件珍贵实物与图文史料首度集体亮相,吸引了众多观 ...
向星辰大海迈进,中国人的脚步从未停歇!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做客人民网《初心》栏目,娓娓道来他与月亮长达半个世纪的“对话”。
中国探月之路始于2004年,通过“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嫦娥一号、二号探测器成功实现绕月飞行,嫦娥三号、四号探测器分别实现了月球正面和背面的软着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这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 ...
4月24日,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发布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八号任务合作项目遴选结果,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1个国际组织的10个项目入选,其中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的“月面多功能操作机器人暨移动充电站”项目。
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是为了纪念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一历史性时刻。这一刻,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大幕。下面就让我们重温那个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
探月工程是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之一,是货真价实、名副其实的中国创造。嫦娥六号承接了月背采样返回的重要任务,期间遇到了哪些新的挑战?未来将如何推动我国月球探测向更深层次发展?近日,新华社记者专访嫦娥六号总设计师胡浩,为我们揭秘中国嫦娥不平凡的探月之旅。
越星河,携月壤,嫦娥六号逐梦归。2024年6月25日,在历时53天的太空往返之旅后,嫦娥六号带回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创造中国航天新的世界纪录。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中国科学家从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背面样品中得到了人类首份月背古磁场信息,嫦娥六号在月背“挖土”这一壮举的背后,离不开的便是幕后功臣“天马”望远镜,它为嫦娥六号精准定位,指引正确方向。节目的主人公夏立便是“天马”望远镜关键部件的装配工程 ...
4月13日,在日本大阪,参观者在中国馆内参观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探测器采集的月球土壤样品。 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大阪世博会)13日正式开园,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的中国馆当天举行了开馆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