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但泼水从来不是无序的狂欢。仔细观察会发现,人们总会避开孕妇与老人,对抱紧相机的游客也会手下留情。那天艾斯被集火攻击,某种程度上是获得了"自己人"的认证。就像傣族谚语说的:"清水泼身时,烦恼已流走"。当艾斯最终放弃抵抗张开双臂,他湿透的西装反倒成了最耀 ...
每年四月,当云南的傣族村寨响起欢快的象脚鼓声,一场全民参与的"湿身"狂欢便拉开了序幕。泼水节,这个传承千年的民族节日,如今已从傣族传统新年演变为一场跨越地域、民族和国界的文化盛宴。2025年的泼水节再次证明,传统文化不仅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更能成 ...
2006年,“傣族慢轮制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西双版纳的部分傣族村落,仍有工匠延续这一古老技法,让泥土在指尖与火焰中焕发生机,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刘馨蔚 丁凝 和新兰) ...
西双版纳州傣历1387年新年节庆祝大会,去有水的村寨泼酒欢笑祝福。
4月的西双版纳,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傣历新年节。4月12日至15日,景洪市嘎洒街道曼景保村开启“去傣族老庚家过傣历新年节”活动,邀请游客去傣寨里吃傣味、喝傣酒、蹦傣迪,沉浸式体验傣历新年的年味。
清晨的雾气刚在哈尼梯田间散开,远处就传来象脚鼓浑厚的震动。穿着靛蓝筒裙的傣家姑娘端着银钵走过田埂,水面倒映着她发间的素馨花——在元阳,泼水节从来不是单一民族的狂欢。这里的水花里藏着千年梯田浇灌出的智慧,更承载着七个世居民族共同书写的共融诗篇。
由于不施釉料,成品多为红褐色或灰黑色,胎体厚重,透气性好,适合储存水、酒、粮食等。常见的器型包括水罐、蒸锅、茶壶等,既有实用价值,又带有古朴的美感。 陶器成品(摄于3月20日)。新华网发(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供图) 2006年,“傣族慢轮制 ...
保山市龙陵县勐糯镇傣族织锦于2023年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傣族织锦作为傣族民间世代相传的手工纺织工艺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是傣族服饰、香包等生活用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展现傣族独特风情与艺术魅力 ...
在西双版纳,傣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泼水节则是民族文化流动的传承。新年穿新衣,每年泼水节,傣族同胞们都会缝制 ...
中新网云南临沧4月10日电 (贺海俊 汤华艳)记者10日从临沧市委宣传部获悉,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傣族匝戏《紧那罗》,近日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获得云南省民族文化项目资金扶持。资金扶持将主要用于该剧目的挖掘保护 ...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傣族人民是如何让水果“华丽变身”,成为让人惊叹的艺术品! 走进章凤村一位傣族大妈的家中,她正专注地摆弄着一个西瓜。只见她手中的刻刀轻轻一转,西瓜表面便“长”出了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花。这位傣族大妈正是今天我们要拜访的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