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童试,其实是明清时代参加科举的一次资格性的考试。考生只有跨过童试这个阶段成为秀才,才算真正进入科举阶段。参加考试的学子,门槛相对较低。无论是七八岁的孩子,还是七八十岁的白头老翁,只要身世清白的本县人,不是在为父母守丧期间,都可以报名参加。
乾隆后期,清朝的国力逐渐衰退,科举考试中的弊端愈加严重。此时最常见的作弊手段便是“递条子”。《庸盦笔记》中曾详细记载了这一过程:“条子”指的是一小段纸条,记录了某篇诗文中某些特定字眼,考生与考官事先约定好,考试时,考生会在试卷中特定的位置使用这些字眼。考官在阅卷时,凭借这份“条子”,与考卷对照,若发现吻合的地方,便顺利录取该考生。
吴门画派,一般认为始于沈周,成于文徵明。文徵明擅长清逸深秀、文雅典丽的隐居山水画。明朝中期,在他的带领下,“吴派”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
2 小时
人民网 on MSN清代考个秀才很容易?宁波教育博物馆负责人黄兴力馆长介绍,儒童就是童生,需要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组成的“童试三关”后,才能成为秀才。
18 小时
扬子晚报 on MSN南京文化地理 | 奸相严嵩南京宦影留痕严嵩在宁有十载严嵩是朱明一代权臣,任内阁首辅二十余载,在《明史》中入《奸臣传》,他也曾先后在南京任职至少有十年之久。严嵩父子为大奸臣,臭名昭著,遭人厌憎。在《鸣凤记》《十三楼》《一捧雪》《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文本中均以奸佞面目出现。真实历史到底是什么 ...
46 分钟
人民网 on MSN古人如何寄“家书”有的官员朋友太多,出行时帮人捎带信件也会成为负担。
六朝金粉,十里秦淮,自古文人骚客,心向往之。清雍正十一年(1733),几次乡试折戟后,吴敬梓举家移居金陵,在秦淮河与清溪河交接的水亭处安顿下来,并自诩“秦淮寓客”。从其住所望向江南贡院的飞檐,不过500米距离,可他已没了再试的心气,转身将满腹才情倾注 ...
据资料记载,20世纪80年代修葺该塔时发现,江上塔有大量来自泉州城西定应宫的宋代石塔构件。1982年7月,该塔被认定为晋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被列入第十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清代嘉道年间,河南省河内县(今之泌阳市)出了一个嵚崎磊落的人。此人姓曹名谨,字怀朴,生于1787年,卒于1849年。1807年,曹谨参加河南嘉庆丁卯科乡试,中为解元(即乡试第一,第一名举人也)。其后多次应会试报罢而归。1817年经“大挑”名列一等,出 ...
南方+客户端 on MSN2 天
凝聚文化力量,老教授回乡捐赠百年进士书柜5月15日,86岁高龄的华南理工大学退休教授钱澄鑑回到家乡肇庆高新区,将祖父——晚清进士钱昌瑜的百年书柜无偿捐赠给当地。当前,肇庆高新区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挖掘本地人文历史底蕴。此次,钱澄鑑捐出当年钱昌瑜所使用的物品,让钱昌瑜勤奋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