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古道入秋漫黍稷,远坡乘晚下牛羊。黍稷是我国最早驯化的主要作物之一。 2023年12月1日,《自然·遗传学》(NatureGenetics)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 ...
黍稷基因组学研究又有重大突破。经济日报记者从中国农科院获悉:该院近日成功构建了黍稷第一个高质量泛基因组和遗传变异图谱,系统性解析了 ...
黍稷,也称糜子、黍子、大黄米,是我国最早驯化的主要作物之一。然而,随着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粮作物的兴起,黍稷逐渐成非主要农作物,主要种植于亚洲和欧洲的半干旱地区。 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和农业可持续性与粮食安全的关注,黍稷因其 ...
黍稷丝黑穗病严重威胁其产量。研究人员从黍稷根际土壤分离菌株,筛选出 v-3 菌株。实验表明,v-3 菌株(Streptomyces toxytricini)能降低病株率,提升防治效果,促进黍稷生长。该研究为病害防治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在全球气候恶化、人口增长的大背景下 ...
历时十年持续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刁现民研究团队构建了首个黍稷高质量泛基因组和遗传变异图谱,发掘了139个黍稷重要农艺性状相关位点和基因,为未来黍稷分子育种和培育突破性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路径。 这是记者12月1日从中国 ...
异源四倍体黍稷(Panicum miliaceum L.)起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的作物之一。然而,由于缺乏二倍体祖先的信息,关于黍稷基因组的多倍体研究 ...
光明日报北京12月1日电(记者杨舒)“古道入秋漫黍稷,远坡乘晚下牛羊”,宋人韩琦在我国北方戍边时曾写下这样的丰收秋景,其中提到的黍稷正是老百姓熟知的糜子,也称黍子、大黄米。然而,学界对这一古老作物的“身世”却一直存在争论。黍稷起源于 ...
光明日报北京5月9日电 记者杨舒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作物基因编辑技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建立了首个黍稷遗传转化体系与基因组编辑系统,并发布了目前最高质量的黍稷参考基因组,为未来黍稷的分子育种和培育 ...
《光明日报》2022年6月25日11版刊发朱辉军《“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是互文吗》一文(以下简称“朱文”),质疑《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季第五场点评嘉宾王立群的解读不当。被质疑的王立群那段话为:“这两句在这儿的意思是‘互文’。‘互文’的 ...
《文摘报》2022年7月6日7版刊发朱辉军《“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是互文吗》一文(以下简称“朱文”),质疑《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季第五场点评嘉宾王立群的解读不当。朱文是认为这两句不是互文,说的是对立的两件事,讽刺地方官“不懂时令 ...
盨是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盨也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 盨是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盨也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