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类演化之旅:中国南北古人类差异与非洲起源说的碰撞 ...
IT之家 3 月 27 日消息,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消息,在本月(北京时间 3 月 20 日)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国家天文台深度参与的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合作组向全球发布了关于暗能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同步公开了该项目首年的光谱数据。
专家解读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的“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时表示,星系是宇宙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星系之所以发光,主要是因为其内部含有数千亿颗恒星。
‌熵减闭环机制的验证‌。邓正红提出,宇宙演化本质是通过规则创新(如物理定律)实现熵减的闭环过程。暗能量的动态性表明,宇宙可能正在通过调整其隐性驱动参数(暗能量状态方程),重构能量-物质转化路径,以维持系统有序性。这与软实力理论中“环境适配—势能释放— ...
这种名为水韭的古老树种,最近被科学家发现少量存活于我国部分地区深山中。3.6亿年岁月里,它历经无数次自然灾难仍存下来。科学家通过先进检测,确定水韭年龄和所属地质年代。这一发现轰动了科学界,也让无数人对这种古老生命好奇。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术强及傅雄飞团队联合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期刊》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定量合成生物学方法揭示了微生物如何在压力环境中通过“自我牺牲”行为实现群体生存的新机制。以蜜蜂的“自杀式攻击”为例 ...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造礁石珊瑚种群的恢复与维持是珊瑚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珊瑚繁殖策略是种群恢复和长期存续的关键。据此,本研究聚焦了典型珊瑚物种繁殖模式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特征。研究团队率先对孵幼型鹿角杯形珊瑚基因组开展系统分析,并通过与其 ...
IT之家 3 月 21 日消息,天文学家在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遥远星系中发现了氧元素,这是人类首次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上探测到氧的存在。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天文学的记录,更对现有的星系演化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据IT之家了解,该星系被命名为 ...
在长白山东麓的图们江畔,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崇善镇大洞村一片开阔的玄武岩台地中,隐藏着一座距今数万年的远古人类家园——吉林和龙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自2021年以来,经过考古学家连续4年的系统性考古发掘,这处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展现了一段跨越五万年的石器技术演化史,以及东北亚古人类生存与迁徙的壮丽图景。
我国科研团队在长江上游支流大渡河流域发现了一种洞穴盲鱼新物种——川洞山鳅。这是四川省内首次发现的洞穴鱼类,也是长江干流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典型洞穴鱼类。相关研究成果已于3月26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动物系统学与演化》上正式发表。
在两性对交配后精液命运存在冲突的背景下,研究人员针对雌雄同体生物的吸食行为展开研究。他们以扁形虫属 Macrostomum 为对象,发现吸食行为与互惠交配行为共演化,且生殖形态可推断交配行为,这有助于理解两性对抗性共演化。
记者3月25日从福建农林大学获悉,由该校教授朱方捷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高通量解析40个MYB家族转录因子的DNA序列特异性,阐明了起源于共同祖先的转录因子在进化中实现相互功能区分的新机制,并鉴定出调控菌草纤维素合成的关键MYB因子。该成果为解决高等动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