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十三经注疏》是对儒家十三部文献的经文、古注、疏文的统称。 “经”是从战国时期开始,人们对一部分儒家典籍的专指和 ...
由学术界、出版界通力合作,完成《十三经注疏》的汇校、点校,出版一部“十三经”现代通行本,是适逢其时的学术文化盛事 半个世纪前“二十四史”点校的模式尽管很难复制,但今天的条件也有很多方面远远优于当年 总的说来,这项工作并不存在 ...
宋代儒家经书经、注、疏的校刻与中华文化传承关系密切。南宋以前,经书以经注本为主,兼有白文本、单疏本。南宋时期 ...
在清代的学术界,古籍校勘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尤其是何煌对《春秋穀梁传注疏》的校勘,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版本研究与文献传承。何煌(1668—1745)作为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和校勘学家,其校本在阮元编纂《春秋穀梁传注疏校勘记》时成为了重要依据,尽管原校本现已不存,但其影响力依然显著。
杨守敬一生专治地学,历经师生三代而成的《水经注疏》,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足以作为清代三百年地理学研究中的终结性代表,但该书的出版刊行命运多舛,其中的风风雨雨,徒增当今关注民族文化和正统学术人士之感慨。但聊可欣慰的是,当今民族文化似有 ...
近日接到中华书局历代书论校注工程的通知,并考虑接手其中几部古代书论的注疏工作。接手这样的工作,对我来说有点 ...
杨守敬一生具有多方面的成就,尤以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代表作是与门人熊会贞历时数十年写成的《水经注疏》。《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水经》全书一万余 字,而《水经注》40卷字数超出《水经》二十余倍,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 ...
《十三经注疏》是中国经学史上汉唐经学成就的代表,与《二十四史》构成传统典籍的骨干。两年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组织人力物力,要对《十三经注疏》唐宋元明清主要版本进行全面系统的校勘,并吸收历代校勘成果,形成完整记载异文材料为主体的 ...
提起《十三经注疏》,文化界均知,它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周易》、《尚书》、《毛诗》、《周礼 ...
托马斯·阿奎那全部著述,可分为“哲学”与“神学”两端,其“哲学”著述主要内容就是“亚里士多德注疏”。在其生命最后数年间(1266-1273 ...
这是《论语》中孔门师徒谈论的延续,也是柏拉图笔下的《会饮》,需要脑力操。 春节将至,或三二友朋聚会,相谈甚欢;亦可一人读《传习录注疏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谭其骧先生在其《自传》中即曾表示,在他主编完成《中国历史地图集》(共八册)之后,最想着手的研究工作就是对《水经注》的系统探究,“重写《水经注疏》,重绘《水经注图》”。近些年,周振鹤先生亦多次在不同场合呼吁展开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