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谭思静)过度依赖科技工具、混淆传统与现代急救方法、低估身体信号等问题,正在让年轻人付出惨痛代价。据国家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2023中国青年急救认知调查报告》显示,18-35岁急症患者中,70%因自救互救误区陷入“生命陷阱”。一图读懂如何避开这些致命陷阱。
急救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最近,《2023中国青年急救认知调查报告》指出,18-35岁年轻人的急救意识普遍不足,多达70%的急症患者因关键时刻的错误认识而陷入"生命陷阱"。这不仅提醒我们,了解急救知识乃是生存之道,更是邻里、友人间互帮互助的责任。
为解决急救人员和急诊医生心电图(EKG)解读能力不足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德国 EKG 解读能力的横断面研究。结果发现整体正确率为 63.3%(急救人员 61.4%,急诊医生 76.5%) ,存在多处解读难点。该研究为改进培训、提升救治质量提供依据。 在医疗急救领域 ...
仅用了3分钟,急救人员就到达了现场。 观察倒地患者,何阳发现其已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刻不容缓!何阳立即接手现场,为其进行心肺复苏,与此同时,护士李嘉亮行心电图连接AED。一组按压后,AED提示可除颤心律,他们立即予以电除颤,并继续胸外按压。
用科普视频、案例讲解替代争吵,让长辈一起学习科学的家庭急救方法。 陷阱五:心理与生理症状的混淆 真实案例:23岁的应届毕业生刘萧,在重要面试前突感胸闷心悸、手脚发麻、呼吸困难,以为是心脏病发作。急诊检查心电图正常,被诊断为“惊恐发作”。
校园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摇篮,安全则是这一切的基石。近日,麦盖提县人民医院联合县教育局积极开展“急救科普进校园”活动,邀请日照援疆专家为广大教师开设急救技能专场培训,以“专业守护+志愿服务”的形式,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护士跪在担架床上进行心肺复苏。 (受访单位供图) 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2日讯(深圳商报记者 张妍 通讯员 ...
护士跪在担架床上进行心肺复苏。 (受访单位供图) 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2日讯(深圳商报记者 张妍 通讯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