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这些设备正是祁阳市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体现。通过智慧农业“一张图”管理平台,祁阳传统农耕正加速向“指尖管理”转变。 去年8月,富联村种粮大户柏斌的稻鱼共生田因暴雨受灾,损失惨重。如今,依托智慧农业系统,他的稻田接入了气象预警和智能水闸功能。
钩针编织,这门被松江人亲昵称为“钩花“的传统技艺,被开发成手工课程,播撒传承种子;一把剪刀、一方红纸,剪纸艺术传承人在镂空与折叠中演绎泗泾的桥影、巷陌故事......7月2日下午,以“沪社精彩共助发展”为主题的沪上社会组织媒体开放日松江专场活动举办, ...
长沙晚报7月1日讯(全媒体记者 范宏欢)时值盛夏,记者走进望城区大泽湖近自然湿地公园,风吹稻浪,鹭鸟低飞。2841亩湿地上近400亩耕地焕发新生,“城市与农田共生、生态与经济双赢”画卷正徐徐展开,成为长沙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本。
6月22日,南阳市原二级巡视员、南阳汉文化研究会会长毕跃杰一行走进宛城区瓦店镇开展文化调研活动。调研组走进“瓦店三馆”——农耕民俗文化馆、名家书画珍藏馆和刘国方书画艺术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参观考察。
本报讯(记者王彦力)6月27日,在位于渠县渠江街道流江社区的“共享菜园”里,居民熊芬蹲在自己承租的菜畦前,将挂满枝头的青椒轻轻收入筐中,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仲夏时节,地处东天山腹地奇台县的万亩旱田正上演着奇特景观——因海拔差异形成的特殊农作周期,造就了"一山有四季"的独特风貌。 从空中俯瞰,万亩旱田层次分明,宛如一幅立体的生态画卷。在海拔1300米的山脚下,冬小麦已进入蜡熟期,金色的麦浪在田垄间起伏翻涌;向上延伸至1600至1700米的坡地,春小麦正值灌浆与抽穗期,深绿、嫩绿与翠绿的作物带沿着山势层层铺展,如同大地的绿色指纹。山巅残雪点缀其间,与麦浪 ...
湖南还有一些未列入遗产名录,但价值极高的农耕文化瑰宝,比如和炎帝神农氏相关的传说和祭祀仪式,玉蟾岩、八十垱、高庙等古稻作遗存。高庙古稻是21世纪考古新发现,它年代古老且具有栽培稻特征,是稻作起源研究的重要节点。
植硅体这一微观世界的“时光胶囊”,不仅记录了植物的生死轮回,更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从一粒粟的植硅体到一个文明的延续逻辑,微观世界里藏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因密码。
表演者李光武,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伯,深情地讲述了他与山歌的不解之缘:“我是地道的农民,唱山歌已经30年了,山歌能振奋我的精神。”他在台上激情四溢的表演让现场观众为之动容,辜先生感慨道:“很震撼!没想到这位老伯的精气神比年轻人还足,唱得太厉害了!” ...
山西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后稷稼穑、嫘祖养蚕、神农尝百草等农耕文明故事都发生在这里。近年来,我省坚持把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结合起来,探索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乡村文化振兴路径,创新发展农耕体验、节庆民俗、特色工艺等多元业态,把优秀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让农业文化遗产“兴”起来,让传统村落旅游热起来,让文明乡风树起来,让人情负担降下来,让文体活动火起来,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传 ...
本报讯(记者朱晨晖通讯员王迎春)6月25日下午,怀安县长胜小学开展“农耕文化进班级”活动成果评比。
6月21日,以“山恋·河鱼”为主题的第九届农耕文化消夏康养季暨山地鸡宴启动仪式在城口县河鱼社区拉开帷幕。河鱼乡通过连续九届举办系列活动,将农耕文化符号转化为文旅消费新动能,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以文铸魂、以旅兴业”的特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