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乾隆后期,清朝的国力逐渐衰退,科举考试中的弊端愈加严重。此时最常见的作弊手段便是“递条子”。《庸盦笔记》中曾详细记载了这一过程:“条子”指的是一小段纸条,记录了某篇诗文中某些特定字眼,考生与考官事先约定好,考试时,考生会在试卷中特定的位置使用这些字眼。考官在阅卷时,凭借这份“条子”,与考卷对照,若发现吻合的地方,便顺利录取该考生。
公元1537年也即明朝嘉靖十六年,主持湖北武昌乡试的湖广巡抚顾对一个考生进行了“特别关照”:他故意将那个优秀考生的优秀试卷从录取的最高名次上划掉,让他落榜。
六朝金粉,十里秦淮,自古文人骚客,心向往之。清雍正十一年(1733),几次乡试折戟后,吴敬梓举家移居金陵,在秦淮河与清溪河交接的水亭处安顿下来,并自诩“秦淮寓客”。从其住所望向江南贡院的飞檐,不过500米距离,可他已没了再试的心气,转身将满腹才情倾注 ...
来自MSN2 个月
决定古代学子命运的第一道门槛:乡试有明清两朝,每隔三年济南贡院都会举行声势浩大的乡试,届时有数以万计的学子云集于大明湖畔,参加古代的国考。 在科举盛行的年代,不论是县 ...
来自MSN1 个月
古代科举的难处:家世清白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许多古装剧里男主角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